书法家尚现敏 官方网站 +收藏:http://sxm591215.orgcc.com

中国华人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百强书法家央视网区域博览频道书画联盟副主席
实名认证 VIP会员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柳公权楷书艺术浅探
2012-06-06    浏览(1620)    作者:尚现敏    来源:书法家尚现敏 官方网站


  
在中国书法史上,与颜真卿之“筋书”相反的,当首推柳公权的“骨书”,所以书史上将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并称为“颜筋柳骨”,这两种书法风格突出代表了唐代两大楷书的基本特征。
柳公权,字诚悬,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戊午(718年)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官宦之家。其祖父柳正礼,曾任彬州(今陕西彬县)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今陕西宜川)剌史赠左仆射。兄长柳公绰历任谏议大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卒后赠太子少保。柳公权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整个一生走的是官宦和书法兼之的道路,但真正的志向还是在书法上。柳公权是中国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师,是楷书的总结者和创新家。柳公权与初唐、盛唐时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颜真卿等,致力于楷书的创作,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家优秀楷书风格的基础上,对产生于魏晋之初,并在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楷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改革。特别是对北碑楷书这一特殊的书法文化遗产,进行吸收和借鉴,并结合唐代的时代风貌和审美特点进行改造,创造了一种适合时代发展的楷书风格和面貌,总结了经验、制定了法度、创立了规范,从而使他们创作的书法作品成为唐代、甚至整个古代楷书的最高典范,成为“唐书尚法”突出代表。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所创造的,代表唐代风格的楷书,自唐代以下,千百年来,历久不衷,成为后人学楷入门的最佳范本和第一选择,这其中柳公权创造的“柳体”楷书,最爱欢迎,影响最大。历史上,尽管有宋代米芾对唐代颜、柳书法的过激批评和清代乾、嘉以后,出现了著名的碑学派,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为代表的“为北碑鸣不平”者,尊魏贬唐,但从历史的角度和时代发展的观点来看,今天人们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的书品,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当今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今天尽管也有人认为唐楷过时,甚至有人请王羲之下岗,但历史所赋予的文化使命和千百年来经过历史检验并共同认定的经典作品,却是要不断传承下去的,这是不依某些人的主观意志和好恶而改变的。
一、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吸纳百家
柳公权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书学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柳公权的书学渊源,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详细的记载,后来的许多书法家都有中肯的论述和评价。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明唐书柳公权传》)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苏轼《评书》)诚悬则欧之变格者,然清劲峻拔,与沈传师、裴休等出于齐碑为多(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从以上诸家所评之语,完全可以看出柳公权走的是一条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道路,他的书法渊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钟繇和王羲之,得其平和、古朴、清逸之韵;二是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特别是盛唐的颜真卿。柳公权得唐代诸家的清劲、含厚、宽博之气;三是北碑和齐碑,特别像北碑中之雄强峭拔,斩截方正者,柳公权得其清劲、峻拔之质;柳公权真正做到了遍阅历代笔法,集古出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特点,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他学古求变,极力变右军法,益不与《禊帖》(王羲之行书代表作《兰亭序》)面目相似,而是形成他自己的书风特点。楷书自魏、晋发端,至南北朝,隋代及初唐和中唐,发展到晚唐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已经完全成熟,从点画形套上讲,方圆巧拙、中侧长短无所不包,从结构体势上看,侧身取势、正身示人、端严平正、险绝开张等应有尽有;从章法布局上分疏朗开阔、密集严整等各有千秋。从这种局面来看,柳公权似乎是无路可走了,用笔偏瘦的有了,用笔偏肥的有了,结字端严的有了,结字宽疏的有了,而柳公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认真分析研究,从临摹和学习传统入手,采用博采众长、吸纳百家的办法,特别是集欧颜楷法之大成,在楷书的用笔结构和章法方面下大功夫,从细微之处入手,同时又广泛借鉴北碑和齐碑,取其方劲、雄强之风格、融汇贯通写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唐代楷书以尚法为突出特征,所谓“唐人尚法”主要指楷书。唐代树碑立传之风大盛,楷书在碑碣上得到广泛应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多以楷书碑版著名,碑版的规范性、严肃性、庄重性促使书写者精心构思、精意书写,而不能草率为之。碑版书法的创作对欧、虞、褚、颜诸家形成个人书法的规范—法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公权比之前辈欧、虞、褚、颜等书法家,更有条件创立自己的楷书法度,而且有充足的精力和广阔的市场。欧、虞、褚、颜诸家都是在为官之余从事书法创作,均属业余创作。而柳公权虽为高官,但他却不问政事,一辈子专心做书,其书法深受皇帝垂青,使他的书法拥有众多的追求者,求其写碑文墓志者不绝于门。从柳公权留给后世的书法做品中可以看到,他不仅专心从事书法创作,而且主要是从事碑版书法的创作。虽然他不能在碑版书法创作中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却可以在碑版的界格之内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完善楷书的法度,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因而他所创造的柳体不仅风貌独特,而且法度森严,其结体之精确无以复加,甚至不容有丝毫的移易,其用笔之精到,没有丝毫的懈怠,其笔画之阴阳向背配合之精妙,更显示出其浓厚的艺术功力。
二、集古生变,创法出新
柳公权的书法创作大约开始于贞元年间,有文献记载的第一通碑刻为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公权24岁所书,到他去世时唐懿宗成通六年(865年),约有64年的时间,柳公权在64年的时间内所书的作品极多,大约存百余件,是古代多产的书法家之一,但遗憾的是,柳公权所书的绝大多数作品已经散失,流传至今的作品仅有20余件。从柳公权传世的大量作品来分析,其前期书法的主要特点是集古—集古生变,后期书法开始创新—创法出新。所谓集古,就是学习传统,临摹和学习前贤的楷书作品,大量吸收书法养分,为日后进行书法创新打好基础。这一时期,柳公权的书法风格尚未形成,笔下所书字多从古人碑贴中来,集古人之大成,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平正端严,章法疏朗清逸。如《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即长安)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尤为得意。”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柳公权书法从钟繇、王羲之入手,师法甚广,魏晋及初唐诸家都是他学习的楷范。所谓“近代笔法”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几家,但从文中所述西明寺《金刚经碑》的书法特点上看,主要指同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诸大家。柳公权所书的西明寺《金刚经碑》早已失传,其如何“备有钟、王、虞诸之体,已无从考证,但从近年来出土的柳公权59岁所书的《钟楼铭》一碑中,我们仍可以略见柳公权书法作品“集古”的特点。
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和对古代书坛的重要贡献,主要是后期的创造和革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独创“柳体”。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来分析和研究,柳公权晚年的应酬之作颇多,这和他后来官居高位,德高望重、声名显赫有关。但柳公权对于书写碑文则是十分严肃和严谨的,作品面目并非千篇一律地机械炮制,而是精心书写,力求使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意韵。这主要表现在他后期的楷书作品中。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书法发展演进中的一座里程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玄秘塔碑》高一丈五寸,广五尺一寸,28行,行54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明代孙文融《书画跋跋》评此碑日:“柳书惟此碑(《玄秘塔碑》)盛行,结体若甚苦者,然其实是纵笔、盖肆意出之,略不粘带,故不觉其锋棱太厉也。全是颜鲁公《家庙碑》来,久之熟而浑化、亦遂自成家矣,此碑刻手甚工,并其运笔意俱刻出,纤毫无失。今唐碑存世能具笔法者,当以此为第一。”
   《玄秘塔碑》端庄俊丽,左右基本对称,右肩稍高形成左低右高之势,险中求稳,属于柳公权作品中的“矜持之作”,历来作为学习柳本的最佳范本。该碑笔法劲练,点画如截铁,圭角分明,方折峻整,别具特色,笔画变化丰富,别具一格。横轻竖重,短横却较粗壮,长横格外瘦长,起止交代清楚。竖画顿挫有力,行笔挺劲舒长,撇画较锐利,笔势修长。捺画粗重,用笔干净利落,与撇画形成鲜明的对比,结体严谨,中宫内敛,四周舒展,寓圆厚于清刚之内。严谨而不失疏朗开阔之势,仪态中和,道劲绝伦。
   《神策将军碑》是柳公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为唐会昌三年(843)年立,比《玄秘塔碑》晚出二年。在笔画、结构上更为老练和完美。柳公权学颜真卿,学而能化,兼合欧阳询的峻险结体。在笔法上继承颜体,但在点画上改肥厚为瘦劲,变圆润为方圆并用,且出锋极为锐利。勾画在形态上颇与颜体相似,有“鹅头”之誉,但较颜体钩画瘦长,捺脚也在颜体的基础上变的瘦长。在结构上柳公权也力改颜体之包围体势为外展体势,中宫紧收但外围超散,在结构的松紧疏密的安排上明显表现出上紧下松,上密下疏的特点,致使其字重心偏于上部,遒劲厚重、意态雄豪,表现出柳体浑厚中见劲利,平正中得潇洒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正如明末评论家孙承泽所评:“柳学士所书《神策纪圣德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
三、书风独特,方圆兼备,丰润浑厚
柳公权的书风特点突出而鲜明,道劲挺拔、斩钉截铁。他的作品无论是楷书的点画用笔,结字取势,还是章法布局,神采气韵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柳公权从集古出新到自创一格,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
柳公权对楷书的总结和创造,首先表现在其用笔的独特性方面,他的楷书作品在用笔方面,借鉴和吸收了欧体楷书和颜体楷书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欧、颜楷书的用笔缺陷(如欧体楷书用笔的过于含厚内敛,颜体楷书的平和随意)并广泛吸收了魏碑和北碑方正雄强,开张恣肆等用笔特点,柳公权楷书用笔,方圆结合地非常巧妙、和谐、自然,既不像欧体那样平缓含蓄,又没有颜体那样的过于强烈的横竖精细的对比。柳体楷书在用笔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在笔画的细微之处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多用蓄势,引而后发,也就是多用细小的动作和力量变化,不急于出锋,将力量内含,以骨力取胜,瘦硬刚劲,得劲健雄强之力度和气势。
楷书笔法自魏、晋的钟、王至初唐及盛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颜真卿等,有了很大的发展,方圆兼用、中侧互变、笔法丰富是个性鲜明,应该说到了颜真卿楷书笔法均已完备。因此,柳公权要在笔法上有所改新和创造,确实是十分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柳公权选择了集古出新的道路,即综合各代各家大成,择其优点、为我所用,并突出自己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所以柳公权用笔的最大特点在于他能够熟练的驾驭各家笔法,随心所欲地为已所用。柳体用笔十分灵活,方圆结合,自然随意。长笔瘦、短笔肥、竖笔挺、折笔劲故显得轻重有致、变化多端,既筋骨强健,又血肉充实。由于柳体的笔法灵活多变,因此,其点画的形态也丰富多样,即使是同一笔画,在不同的字中,在不同的部位上,其形态也不相同,可以说是随体赋形,不拘一格,极具装饰变化之美。
柳体用笔的最大特点是方圆兼并,既方峻劲利,又含厚圆润,在第一画的起收转折处用笔折锋,能使人产生一种雄强方峻、爽利、劲峭之美感。而在笔画的收束处柳体则多用圆笔裹锋,不仅笔毫铺开,消迹灭棱,运笔不折不顿,写到尽处一往即收。显得格外丰润圆浑,内含而质朴。
柳体在笔势的处理上亦迥于前人,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与其结体的中宫紧密,四周舒放,辐射开张相配合,更显爽利流宕,别具一格,柳体的笔势非常爽,一往无前,笔画处,笔势犹张,唐代吕总评述柳体的笔势是“惊鸿避弋,饥鹰下鞴”(《续书评》)惊鸿避箭,饥鹰捕猎,气势之迅猛,无一复加。以此来形容柳体笔势的凶猛迅疾,应该说比较适合,但宋代的朱长文却以为吕总的评述仍“不足以喻其鸷急云”(《续书断》)这里要强调的是柳体笔势的迅疾,并不是一味的快速急促,要放得开,还要收得住。柳体鸷急的笔势并不是像后世习柳体者那样,以硬毫疾行来求取,入笔过于轻浮,行笔过于疾滑,这样做是得不到柳体的笔势特点的。柳公权用的并不是硬毫笔,而是软毫长锋笔。要用软毫长锋笔写出柳体挺拔劲健的笔画和爽疾流宕的笔势,不在柳体的技术方面下功夫是不行的。
柳体的结体更是与众不同,更能显示出他深厚的功力。柳公权楷书的结体,既充分吸收欧体和颜体的特点,又突出自己的风格,短者较肥、疏者亦丰,形长者宜瘦,画密者宜均,体态端庄,均衡平稳、疏密均匀、肥瘦得体。柳公权在处理字形结构时,有两个重要的方法,一是内紧外松、辐射开张。欧、虞、褚、颜体都在晋人楷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家的书法风貌,但诸家结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字的中宫与周边笔画无大开大合之势。欧、虞、褚的结体,多取侧身取势、含蓄平和。颜体虽然一改古法,以正面示人,但颜体的中宫不紧,呈内松外紧,内方外圆之势。柳体则一改前贤诸法,使中宫紧密,四周舒放,笔画向内攒聚,向外辐射,有壁垒森严之势。这一点被宋代的黄庭坚发展到了极致;二是撇低捺高,险中求隐。欧、虞、褚、颜体撇捺的终端多落在同一水平线上,对称均衡,犹如正面端立之人,一派静穆之态,没有较大的对比反差。柳体则多取撇低捺高之势,撇强细而极挺健,捺粗劲而颇舒扬,静中有动,险中取稳,如向前迈进之人,在严整中呈现出潇洒超逸之姿态。
柳公权所创造的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柳体楷书,为古代楷书的发展作了总结,也为后来楷书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对楷书的创造和发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虽身居高官,却淡泊名利,用心于学问,精心于书艺,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确立了规矩、树立了典范,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标签:尚现敏书法
上一篇:窗前
下一篇:道德经题词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评论,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验证码: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